跳转到主要内容
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新突破:Open Footprint™ Forum如何重塑数据共享标准?

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新突破:Open Footprint™ Forum如何重塑数据共享标准?

2025年5月6日 1次秝妤

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,企业如何高效管理温室气体(GHG)排放数据,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挑战。尤其是涉及供应链的Scope 3排放,因数据分散、标准缺失而难以精准统计。

 

 

由国际权威组织The Open Group发起的Open Footprint™ Forum(OFP论坛),正通过开放数据模型与API标准,为全球企业提供统一的解决方案。本文深度解析这一倡议的使命、价值与关键行动。

 

痛点:Scope 3排放为何成为“数据黑洞”?

 

根据《温室气体核算体系》(GHG Protocol),企业排放分为三类:

  • Scope 1:企业直接排放(如自有设备燃料消耗);

  • Scope 2:外购能源的间接排放;

  • Scope 3:供应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(占企业总排放的70%以上)。

 

Scope 3的复杂性源于:

  1. 需跨供应链收集供应商、客户数据,流程繁琐;

  2. 数据模型不统一,企业间数据共享成本高;

  3. 全球法规趋严(如欧盟CSRD要求2025年起披露Scope 3数据),企业合规压力剧增。

 

OFP论坛的破局方案:开放标准与协作

 

OFP论坛的核心成果是标准数据模型与参考API,旨在实现排放数据的无缝共享与可比性。

1. 数据模型的三大层级

  • 底层:原始数据(能源消耗、排放量等);

  • 中间层:数据分析与趋势识别;

  • 顶层:对接ERP、云服务等系统,生成ESG报告。

这一架构兼容现有技术生态,减少企业重复开发成本。

 

2. 参考API的价值

  • 消除数据格式差异,加速跨系统交互;

  • 推动IT供应商开发标准化解决方案,避免“碎片化”竞争。

案例:OFP参考美国军方航空电子设备标准(FACE™)的成功经验,通过开放协作降低行业整体成本。(具体案例详情,请滑动至文末)

 

全球法规驱动:企业必须行动的七大信号

 

中国

  • 生态环境部2025年发布的《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7年基本建立温室气体信息披露技术标准体系,2030年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披露模式。
  • 当前政策对重点行业(如电力、水泥、钢铁、石化等)提出先行示范要求,鼓励其率先完善范围1-3的全链条核算。
  • 沪深交易所《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》要求范围1-2强制披露,范围3鼓励披露。

 

欧盟

  • CSRD指令:2025年起,年收入超4000万欧元的企业需披露Scope 1-3排放;

  • 碳边境税(CBAM):对进口钢铁、水泥等产品征收碳差价,倒逼供应链透明化。

 

美国

  • SEC气候披露提案:拟要求上市公司披露Scope 1-3排放,并接受第三方审计;

  • 联邦采购新规:政府供应商需公开减排目标与进展。

 

新加坡

  • 碳定价法案:对超排企业征收罚款,强制年排放超2.5万吨CO₂当量的企业披露数据。

 

澳大利亚

  • NGER法案:要求大型企业定期报告排放与能源使用数据。

 

加拿大

  • NI 51-107提案:上市公司需按TCFD框架披露气候风险与减排目标。

 

日本

  •  2050年碳中和目标下,拟强制大企业公开排放数据。

 

谁在推动这一变革?关键利益相关者图谱

 

  • 政府与监管机构:通过采购政策与法规施压(如美国国防部将排放数据纳入供应商准入条件);

  • 投资者与评级机构:ESG评级直接影响融资成本(如标普、晨星等机构正从“行业平均值”转向企业真实数据);

  • IT与云服务商:开发兼容OFP标准的碳管理工具(微软、AWS等已参与论坛);

  • 审计公司:为排放数据提供鉴证服务,确保合规性。

 

OFP数据平台核心架构
四大数据驱动碳数据全生命周期

 

标准将数据模型划分为四大核心域,覆盖碳管理的全流程:

  1. 组织与资产域(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Assets)

    • 组织边界:定义企业运营控制权(如子公司、合资公司),支持股权比例(Equity Share)分配碳排放责任。

     设施与设备:关联地理位置、工厂和设备的碳排放活动(如燃料消耗、工艺排放)。

     示例:某制造企业可将100%控股工厂归为“完全控制边界”,而持股80%的海外工厂则按比例分配排放量。

  2. 产品生命周期域(Product Life Cycle)

     阶段划分: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报废,追踪每个环节的碳排放活动。

     数据交换:基于WBCSD的PACT框架,支持产品碳足迹(PCF)的跨供应链传递。例如,钢铁企业可将铁矿石运输的碳排放数据传递给下游汽车制造商。

     动态计算:允许根据不同的排放因子(如区域电网碳强度)动态调整PCF结果。

  3. 排放计算与记录域(Emission Calculation and Recording)

     灵活模型:支持多种计算方法(如燃料消耗法、距离法),并记录使用的排放因子来源(如IPCC、各国环保署)。

     声明(Statement)机制:量化排放源与吸收汇,关联计算模型和报告周期,确保数据可追溯。

  4. 报告域(Reporting)

     

     多标准兼容:一键生成符合GHG Protocol、欧盟ESRS等不同框架的报告。

     分配逻辑:支持按设施、活动或组织分配排放量,满足股权合并或财务控制等场景需求。

 

技术亮点:破界数据治理难题
  1. 主数据与动态数据分离:将组织、设施等静态信息(Master-data)与排放参数、计算模型(Work-product-component)分离,提升数据复用率。

  2. 地理空间集成:通过经纬度坐标(WGS84)或行政区划(ISO 3166)定位排放源,支持区域碳强度分析。

  3. 质量控制标签:数据可信度分级(如“认证级”“未评估”),助力内部审计与外部验证。

 

应用场景:从合规到价值链协同
  1. 合规报告:自动生成SEC气候披露、欧盟CBAM要求的碳数据。

  2. 供应链协同:上游供应商的PCF数据可直接导入下游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,减少重复计算。

  3. 碳资产管理:通过API实现与ERP、物联网设备的实时数据对接,动态优化减排路径。

 

Open Footprint数据平台的推出,标志着碳排放管理从“分散估算”迈向“标准化互联”时代。企业越早布局统一数据模型,越能在碳中和竞赛中掌握主动权。如何将这一框架落地?关注标准进展,参与行业反馈,或是第一步。

 

案例解析:OFP如何借鉴美军航空电子标准(FACE™)实现行业降本?

 

背景:FACE™ Consortium的“开放协作”革命

在军用航空电子领域,过去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互不兼容,导致美军战机维护成本高昂、升级困难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The Open Group旗下的FACE™ Consortium应运而生。该联盟汇聚了洛克希德·马丁、波音、雷神等主要军工企业,以及美国国防部等采购方,共同制定了一套开放的航空电子系统互操作性标准。

 

核心成果:

  • 统一数据接口:定义标准化硬件和软件架构,实现设备跨平台兼容。

  • 成本降低70%: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系统复用,大幅削减研发与维护费用。

  • 加速创新:吸引全球500+成员参与,推动技术快速迭代。

 

OFP论坛的“跨界复制”

面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碎片化问题,OFP论坛直接借鉴了FACE™的成功逻辑:

 

建立开放标准联盟

  • 联合埃克森美孚、微软、AWS、BP等跨行业巨头,以及政府、学术机构,共同制定排放数据模型与API标准。

  • 打破企业间数据壁垒,避免“重复造轮子”。

 

推动技术生态兼容

  • 参考FACE™的分层架构(如硬件抽象层、传输层),OFP将排放数据模型分为原始数据层、分析层、应用层,兼容ERP、云服务等现有系统。

  • 企业无需推翻原有IT架构,即可低成本接入标准。

 

激发市场良性竞争

  • 如同FACE™催生了一批符合标准的航空电子供应商,OFP通过开放API鼓励SAP、Salesforce等软件商开发标准化碳管理工具。

  • 企业可自由选择供应商,避免被单一技术方案“捆绑”。

 

行业影响:从“内卷”到“共赢”

  • 成本优化:FACE™使美军F-35战机的软件维护成本降低50%,OFP目标是将企业Scope 3数据管理成本削减40%以上。

  • 效率跃升:FACE™将新设备集成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,OFP通过标准API可将跨供应链数据收集效率提升60%。

  • 规模效应:两大标准均证明——开放协作的行业基建,比封闭竞争更能激活全局创新。

 

无论是战机还是碳排放,复杂系统的治理离不开“共同语言”。FACE™与OFP的跨界呼应揭示了一个真理:在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领域,放下零和博弈,拥抱开放生态,才是技术、商业与环境的终极共赢